PTP的FE/TE測試圖FE的全稱是Focus Errors,即聚焦錯誤,是指激光無法正確聚集於一點的錯誤。TE代表Tracking Errors,即尋軌錯誤,是指刻錄機不能正確跟蹤軌道的錯誤。這個測試是用來尋找最佳的刻錄速度的,因為如果盤片質量不好(如溝槽製作不精確,介質層與盤片不平整),速度越高,那麼出現FE與TE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越小。當測試的兩條曲線比較平穩,而且數值較低時(30以下),就表示當前刻錄盤可以在當前的測試速度下刻錄,如果曲線很不平穩且數值較大,那麼就意味著在此速度下刻錄,出現質量問題的可能性很大。這有點像KProbe的ATER與ADER測試(ATIP與ADIP錯誤與尋軌錯誤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更為精細。Beta/Jitter測試
PTP的Beta/Jitter測試圖(點擊放大)Beta/Jitter的原理和相關的標準就不在這裏重複了,圖中紅色的線代表Beta值,越接近0越好,Jitter則要看藍線的抖動幅度,CD不要超過15%(圖中的結果最大值在40%左右),DVD不要超過8%(DVD-ROM/-R/RW)或9%(+R/RW)。不過PTP似乎沒有像CD-DVD Speed那樣給出準確的數值,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還是那句老話,PTP的測試也隻代表了光盤在PlexWriter Premium或PX-712上的讀取表現,這是與它們的讀盤個性息息相關的。相同的光盤,若用KProbe+建興光驅進行測試,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光盤質量測試——CD/DVD InspectorCD/DVD Inspector是一款光盤數據恢複軟件,它可以幫助你最大限度的拷貝出光盤上的數據。而與光盤質量測試相關的,就是Tools菜單下的Readability Test(易讀性測試)。
CD/DVD Inspector的介麵圖,Tools菜單下的Readability Test是我們要用的功能(點擊放大)
Readability Test的測試報告,綠色的對勾表示光盤可以在當前光驅下完美讀取Readability Test有三個選項,分別代表了三種測試精度,或者說是取樣數量。Quick Scan隻對光盤取100次樣,並以這100次的讀取結果分析光盤的質量。顯然這是不客觀的,所以我們一般都選擇Complete Scan,進行完整的掃描。橫坐標代表容量,縱坐標代表CD傳輸率的倍數,對於DVD來說,則要除以9,如圖中以30X為起點,對於DVD來說就是3.3X起步。事實上,這個測試有點像CD-DVD Speed的ScanDisc,但它給出了驅動器自身可修正的軟錯誤(Soft Error)和驅動器自身不可修複的硬錯誤(Hard Error)的比例。從這個定義上,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光盤質量測試與測試平台之間的密切關係。需要注意的是,Readability Test的結果也是與所使用的光驅密切相關的。CD/DVD Inspector雖然是光盤數據恢複軟件,但前提也是光驅能讀取數據,CD/DVD Inspector隻是提供了特殊的控製手段以加強光驅的邏輯讀取能力,光驅在物理上的讀取能力,CD/DVD Inspector是無能為力的。因此,Readability Test也僅限於當前測試平台,若換用其他的光驅,綠色的對勾可能就會變成紅色的叉了。結語:光盤質量莫輕言刻錄質量的問題一直是刻錄發燒友所喜歡研究的問題,哪個刻錄機更好,哪個盤片更好,哪個版本的Firmware更好等等,都是他們所談論的話題。而本專題的目的則在於幫助大家了解所謂的刻錄質量是指什麼,各個參數的詳細含義,以及它們對光盤質量的意義。而就測試的方法來說,其實並不止上述4個軟件。在刻錄界有著深厚功力的日本三洋公司也有一款針對其刻錄產品的測試軟件——UM Doctor,但它隻能在三洋的OptoRite DD0405/DD0401/DD0203/DD0202或它們的OEM機型上使用。由於它們在中國大陸的普及率很小,所以很少有人采用它進行質量測試(在國外也很少見人用它)。
UMDoctorPro.II.配合相應的三洋光驅也是測試光盤C1/C2或PI/PIF(UMDoctorPro叫UncPI)的利器事實上,對於具體的用戶而言,他們的刻錄設備與讀取設備基本上是固定了的(對於某些用戶,刻錄機=讀取設備),所以就刻錄質量來說,如果在這種固定的組合中能得到比較好的測試結果,用戶就應該滿足了。這裏,我們可以將CD-DVD Speed中的ScanDiscc測試或CD/DVD Inspector的Readability Test測試作為質量測試的底線,再配合CD-DVD Speed的傳輸曲線測試,如果能順利的讀取,就可以說在你使用的環境中,光盤的質量是沒有問題的。沒有必要過分的糾纏於C1/C2、PI/PO的測試數據中(如果能進行相關測試的話)。要知道刻錄機、刻錄盤、讀取光驅(相當於測試平台)、刻錄機Firmware版本這四者中,任何一方的改變都會影響到最終的質量評測結果。有時很可能會出現,媒體測試中表現很好的刻錄組合刻出的光盤,在自己使用的讀取設備上不能讀取的情況。也有可能出現,測試中表現較差的組合通過刷新Firmware後表現良好的情況,但媒體可能會因為條件的限製,很少能進行跟進性測試。對於不少人來說,光盤的可流通性非常重要,有時很可能會幫朋友刻上幾張盤。因此,刻完的光盤的兼容性就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但這種兼容性算不算是質量問題呢?如果它在某些光驅上的評測結果十分完美,但在某些光驅上根本認不出來,我覺得就不能說光盤的質量是差的,這很可能是光驅在讀盤方麵的“個性”使然,大家想一想DVD影碟機的挑盤現象就會明白。所以,經常需要與他人分享刻錄成果的用戶,可以更關注一下刻錄盤的兼容性問題,這往往比單純的追求刻錄質量更有用處。對於媒體而言,則要在相關的測試中做出正確的引導,如果有條件,刻錄盤(或刻錄機)與讀取設備的測試範圍要盡可能的大,以向讀者提供更為完善的參考信息。由於可能的組合太多,範圍太大,單純的以一兩款盤片對刻錄機進行刻錄質量的定論,或以一兩款刻錄機的結果對某一刻錄光盤的質量進行評判都是不可取的。反過來,讀者在觀看這類取樣數較少的測試報告時,也不能將媒體的測試結果絕對化,但測試的範圍越廣,可參考性也就越大,就這一點來說,媒體所做的刻錄質量測試的價值仍是不可否認的。